中新網新疆新聞7月17日電(李文紅 馬蘭花)他是一個外向質樸而心懷夢想的農村小伙子,他用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帶領著周圍的村民邁開了向農業現代化進軍的步伐,加入了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行列中。
他就是有著“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榮譽光環的沙灣縣大泉鄉燒坊莊子村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洪濤。
新技術終得人心
何洪濤大學畢業后,到沙灣縣水利局工作。1998年2月,他被任命為沙灣縣大泉鄉燒坊莊子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他一心撲在如何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和如何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上。
2009年,何洪濤因家庭原因,離開燒坊莊子村,到兵團第七師129團經營家庭農場。
2012年春天,燒坊莊子村開始實行土地流轉,農業發展也朝著現代農業的方向邁進。
經營家庭農場時學到先進技術和經驗的何洪濤有了回鄉組建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想法。
“當時,我帶來了干播濕出技術,村民看見播下去的種子都是種口張開、一穴一粒的,都不愿意,用各種方法阻止播種。最后我和播種人員商量調整下種量,多下種子,這才把種播下去。”何洪濤回憶道。
播種結束后,在地里干活的40多人,不要工錢都想要把種口埋住。
“我就一直給村民講這是新的種植模式,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最終還是按照新模式進行了種植。”何洪濤說。
一直等到出苗后,村民都公認棉花苗出苗率從沒這么好,才相信了何洪濤。
在農機方面,何洪濤用上了農機管理平臺、農機監控系統、北斗導航、農機大數據平臺;在農田水肥方面,他選擇了跟公司合作,裝氣候測量站、蟲情測報燈、水濕度測量器等,規范管理,提高農業科學技術的使用程度。
一項項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讓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村民逐漸認可了何洪濤。
新管理贏得贊譽
2013年1月,沙灣縣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正式注冊。合作社已從最初的2000多畝地發展到到現在的大泉鄉、金溝河鎮和博爾通古牧場9個村隊887戶人家的42600畝地入股。去年,社員每畝地分紅達1000元。
“最難管的就是人了,現在入股的土地多,戶數多,涵蓋的村隊多,就更要加強制度管理,讓大家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何洪濤說。
村民李彥青沒種過地,一直在外經營公交車和出租車,有經營頭腦,在財務上懂的比較多,他選擇加入了合作社的管理隊伍。
李彥青說:“何洪濤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一旦發現合作社里有什么問題,立即召集大家針對還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制定制度,在源頭上避免問題發生。”
合作社實施管理權返包,愿意干農活的留下干農活,愿意澆水的留下來澆水,各自發揮優勢。
“留在地里干活的人,一人管理200畝地,每月4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李彥青說。
在農機作業方面,合作社實現了農機作業全程招標。中標后,從種到收再到拉和運,每個環節出現任何不服從管理,不按時按點完成作業的,就立即終止合同。
說起合作社的管理機制,村民韓正濤稱贊道:“合作社的監督機制是互相監督,拔草的監督機車,機車監督水務,水務監督拔草,每個人背后都有一雙眼睛,形成一個共同體,大家互相監督。上一方給下一方簽字,才能拿全額工資,這樣大家比干自己的活都認真。”
新理念直奔“錢程”
如今,由何洪濤發起成立的合作社,通過規模化經營,實行土地入股分紅,生產方式的轉變,富余勞動力大量轉移到畜牧業和第三產業;社員思想解放,入股增加的收入超過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
燒坊莊子村村民庫里色拉家里兩個孩子都在上大學,丈夫腦血栓臥病在床。為了給丈夫治病,欠下了6萬元的貸款。
庫里色拉說:“我把土地交到了合作社,還在合作社的拔草隊里,收入增加了好多,貸款也快還完了,日子越來越好,這都是何洪濤帶著我們致富啊!”
何洪濤的合作社里使用了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機制。地里的“科技味兒”也越來越濃,田間管理員在家利用手機就可以對農田實行水肥一體化管理。
同時,合作社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讓農民享受到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的成果,加入規模化種植的農民很快就嘗到了甜頭。
通過規模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得以實現,不僅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還提高了種植效率和質量。
“何洪濤帶領我們搞合作社,確實增產增收,都是機械化一體的。不像以前散戶的時候,如果你打藥了他沒打,相當于白用功,現在打藥一遍過,非常好。”社員馬新利說。
2018年12月,何洪濤被國家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榮譽稱號。對于何洪濤來說,這意味著更大的責任。
“現在我們的采棉技術不是大問題,但銷售是急需解決的,產量再好,價格賣不上去,最終效益就不行。我們想通過自己建棉花加工廠,直接銷售皮棉。銷售順暢了,社員就能賺更多的錢。”何洪濤說。